助力夜间经济“闪亮” 换种思路“点亮”古建
在亮与暗之间,找到文物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平衡点,古建筑就可以继续“活化”,助力夜间经济“闪亮”。
趁着夜色,远观流光溢彩的宫殿城楼,近赏璀璨夺目的古刹宝塔,是不少人休闲旅游、拍照“打卡”的必选。近年来,随着夜间经济的升温,以灯光装点建筑,成了常用方式。
日前,国家文物局、应急管理部印发指导意见,要求文物建筑上不得直接安装灯具搞“亮化工程”,在文物建筑外安装灯具的要保持安全距离。这是两部门首次联合发布相关文件,引起广泛关注。
文物建筑“熄灯”,会不会影响游客体验,甚至进一步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答案是否定的。
夜间经济的红火,不应以安全隐患为代价。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发展以安全为先,成为社会共识。所谓“熄灯”,并非“一关了之”,关键是要找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点,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古建。如今,不少地方已经运用新技术,在大型文物建筑外立面上投影,打造亮丽灯光秀。例如福建华安二宜楼,不将灯具安装在楼体上,而是装在建筑周围的公共空间,既保护了文物现状,又能在投影画面中展示创意内容。在国外,法国里昂等城市也利用这类技术,打造出知名的城市灯光节品牌。相比单纯依靠灯具勾勒文物建筑外沿,符合安全距离要求的投影灯光秀没有降低观赏体验,反而因多彩的创意元素、视觉效果,使参观者停下的文化记忆更加独特、深刻。
说到底,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文化需求,才是夜间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从餐馆商场、书店影院、博物馆到体育场馆,不断创新夜间消费的场景和业态,令游客欣赏完美景还能留下脚步、打开钱包。
与冻结式保护相比,合理利用更显可贵;与简单拆除灯具相比,创新运用更需智慧。在亮与暗之间,找到文物安全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平衡点,古建筑将继续“活化”,助力夜间经济“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