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对标“五个扎实” 实现跨越发展

2020-02-17 | 责任编辑:admin | 浏览数:846 |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2015年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分析

 

  2015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提出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这是陕西发展的科学定位和根本遵循,也是我们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四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三秦百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紧扣追赶超越目标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戮力前行、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和改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高质量发展不断向前迈进。

 

  一、五个扎实引领,经济领域成就斐然

 

  (一)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总量实现追赶超越。在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埋头苦干,经济发展走在上升通道。2017年,我省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大关,2018年达到2.44万亿元,在全国的位次从2014年的第16位提升至第15;GDP增速连续8个季度稳定在8%以上,2018年增长8.3%,居全国第5位;2015-2018年年均增长7.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

 

1577089953708011535.png

 

  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与日俱增。201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7.549.742.8,服务业占GDP比重较2014年提高5.8个百分点。2015-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比GDP增速高1.3个百分点。2018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2.8%,较2014年提高5.8个百分点。

 

1577089962366015281.png

 

  非公经济稳中有进。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支撑力量,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晴雨表”。2018年,占全省投资近半壁江山的民间投资增长22.3%,达到2014年来最好水平,表明我省经济的内生动力、活力在不断增强,为非公经济发展储备后劲。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3238.62亿元,占GDP54.2%,较2014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区域协调稳步推进。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区域经济发展有声有色。关中地区要素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协同创新发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六成以上。陕北大力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全力推进能源深度转化和资源清洁高效利用,2018年生产总值占到全省的22.5%,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推进,2018年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14.2%,较2014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受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进,西安户籍新政实施等多重政策影响,全省农业人口转移进程加快。2018年我省城镇人口增长至2246万人,较2014年增加了261万人,年均增加65万人;城镇化率达58.13%,比2014年末提高5.5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9个百分点。

 

  研发投入快速增长。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8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32.42亿元,比2014年增长45.2%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2014年的2.07%提升到2018年的2.18%,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

 

  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全省企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度不减,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市场主体持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市场主体活力得到释放。2017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90.53万户,同比增长64%,创下商事改革以来最高增速。“五上”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18年末,全省“五上”企业数量达到27793个,比上年增长11.5%,经济增长的后劲不断增强。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省围绕汽车、航空装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强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功能配套,不断巩固新增长点的发展优势,产业向中高端、技术型转化的步伐加快。2018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4%,高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占GDP10.8%,比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0.8%,增速高于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5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的7.7%,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8年,全省快递业务量5.69亿件,比2014年增长3.1倍。

 

  开放型经济活力显现。抓住机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陕西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正在成为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进出口增速居全国前列。2018年,陕西进出口总值达到3513.78亿元,是2014年的2.1倍,同比增长29.3%,增速居全国第2位,其中出口达到2078.68亿元,是2014年的2.4倍,同比增长25.3%,居全国第4位。招商引资效应持续显现。201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68.48亿美元,较2014年增长64%。自贸试验区动力强劲。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5.4%,成为了陕西打造“门户经济”的新亮点和增长极。

 

  (二)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成效初显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随着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的落实,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确保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2018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830.19亿元,较2014年增加265.25亿元,比上年增长3.2%。粮食保障的“定海神针”作用持续发力。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连年丰收,2018年达1226.3万吨,为历史第三个高产年。特色果业迅猛发展。苹果、猕猴桃建成世界最大集中产区,产能分别占到全球的1/71/3,打造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特别是陕西苹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远销欧洲、东南亚、美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强化,农业发展不断走向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内涵式发展。2018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311.8万千瓦,同比增长3.1%;全省共有农业用大中型拖拉机9.84万台,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分别达到4.4349.3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由2014年的3.15万套发展到2018年的6.14万套,四年翻了一番;全省农用塑料薄膜和农用柴油使用量分别达4.41万吨和92.58万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2%,其中,机耕、机播和机收率分别为77.8%67%63.2%,近九成小麦已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

 

  农业结构更加优化。立足资源禀赋,扬长避短,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加快构建苹果、羊乳、设施农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省矮化苹果比重超过10%,从第一苹果大省向第一苹果强省转变;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淘汰小户散养,建成奶牛、奶山羊“双奶源”基地,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2%;持续推进蔬菜设施化发展,建设五大设施农业区和一个高山冷凉反季节蔬菜板块,2018年完成标准化示范园、育苗中心和科技创新示范推广项目36项。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休闲农业产值107亿元。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壮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截至2018年末,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1.4万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7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9万家,培育省级示范社1142个,全省共有新型职业农民87757人,有力推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截止2018年底共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

 

  (三)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不断迈向文化强省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居西部第一。近年来,陕西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着力建设文化陕西,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文化传播与影响力大幅提升,正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阔步迈进。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911.1亿元,占GDP比重为4.16%,比2014年提高0.5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6、西部第1,发展成果进一步凸显。产业发展后劲充足。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投资额达1776.70亿元,是2014年的2.3倍;2018年同比增长29.7%,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9.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正逐步增强,发展潜力巨大。

 

1577089985596037304.png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全省共有省级广播电视台1座,市级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84%99.34%,比2014年分别提高了1.070.85个百分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实施,24个县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

 

  文化企业规模收入双提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在文化产业扶持和文化企业培育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保驾护航。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299家,比2015年增加623家,三年间实现了翻番。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62.7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同比增长23.2%,增速较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

 

  文化旅游活力四射。全省紧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契机,大力实施省级旅游示范县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18年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6.3亿人次,较2014年增长89.8%;旅游总收入5994.66亿元,增长1.4倍。特别是西安在文化旅游方面持续发力,2018年相继举办“西安年·最中国”、“春满中国·醉西安”、“夏爽中国·嗨西安”、“秋染中国·赏西安”等活动,打响了“西安·最中国”文化IP,正朝国际一流文化旅游中心迈进。

 

  (四)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就业物价保持稳定。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2014年来,我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4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控制在3.5%以下,均低于年度控制目标。其中,2018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6.0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1%。价格涨势温和。2014-2017年,全省物价涨幅始终保持在2%以下。2018年累计上涨2.1%,继续保持在温和可控区间,为全省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城乡居民收入迈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生问题,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惠农支农政策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百姓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人民生活迈向新台阶。201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比2014年增加8953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增加3281元,年均增长9.0%。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4年的3.07:1缩小到2018年的2.97:1。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由2014年的17546元,增加到2018年的21966元;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4年的7252元,增加到2018年的10071元。

 

1577089999300032712.png

 

  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在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民生领域的公共财政投入规模不减。2018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4270.3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的80.5%。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环保等重点支出均得到了较好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涨”,城镇12.5万和农村57.6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主要指标连年处于全国前列,住房租赁补贴惠及居民7.78万户。同时,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全省公众安全感达到94.2%,较2014年提升1.5个百分点,连续多年保持平稳上升。

 

  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产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等八大工程,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力度,贫困人口脱贫的最大“短板”显著减少。2018年全省有104.5万人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3%下降到3.2%左右,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8年贫困地区居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267元,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水平的91.6%,较2014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较上年增长10.4%,高于全国和全省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长水平。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加大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领域投入,着力增强人民科学文化和健康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普惠性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全省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60%,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8%,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分别达到99.97%99.95%,省级标准化高中占比达到80.8%,高校“四个一流”建设全面推进。综合医改迈出坚实步伐,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分级诊疗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70%的乡镇卫生院,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面实现。2018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25.37万张,比2014年增加了5.4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2.78万人,增加7.52万人;全省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4.8人,较2014年多17.9人。

 

  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大力发展低能耗、高价值的工业行业,加快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承载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单位能耗逐年下降。2014-2017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比上年分别下降3.58%3.21%3.83%4.19%。节能减排力度不减。2018年,全省高耗能行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4.7%,低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全省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环境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2018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0.5%;平均优良天数242.8天,较上年增加4.3天,全省绝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

 

  二、对标五个扎实,聚焦发展短板

 

  (一)对标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陕西经济结构、民营经济、创新驱动仍是短板

 

  一是经济结构不优,发展稳定性较差。2019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受神木李家沟煤矿“1.12”事故影响,我省经济增长乏力,一季度GDP增长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是2015年二季度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经济回落,仅增长5.4%。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省产业结构的不均衡,2018年我省第二产业占比为49.7%,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39.4%,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到规上工业的22.3%,陕西“煤主沉浮”的格局没有得到彻底改观。

 

  二是企业数量偏少,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从经济发展规律看,企业数量较多,特别是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往往市场活力更强,经济发展的水平也更高。截至201812月末,我省共有一套表调查单位27793户,仅相当于第1位广东的22.4%,相当于第2位江苏的23.9%。同时,我省非公控股单位数在全国居第22位,仅相当于广东的18.6%,江苏的15%

 

  三是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成果转换较差。2018年,全省研发投入强度为2.1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01个百分点,且连续两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虽然陕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但是工业新产品开发产出率较低。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与新产品开发支出比为8.7:1,居全国第29位,每一元投入产出较全国水平低4.5元。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增长放缓。从2017年开始,我省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由原来的25%以上的高速增长进入10%以上的中高速增长通道,2018年增长14.2%2019年前三季度进一步放缓至增长10.8%

 

  (二)对标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陕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是短板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田间管理粗放。陕西地处西部,耕地近七成是旱地。2018年末全省水浇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3.1%,水浇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的1.5%。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普通农业经营户为主,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田间管理整体以粗放式为主,化肥使用量偏大,我省耕地播种面积占全国的2.5%,化肥使用量占全国的4.1%,占比高于耕地播种面积1.6个百分点。

 

  二是农业现代水平不足,规模化种养植水平较低。2018年,我省农业机械总动力占全国的2.3%,低于耕地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2016年我省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33个,比安徽和河南分别少了9个和22个。2017年我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4个,仅为2016年安徽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的60.5%2017年我省县域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2个,企业数量少,个别县仍处于空白状态。

 

  三是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产业融合程度偏低。当前我省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业生产加工链条还不够长,农业产业效益与耕地面积还不匹配,耕地增值效益不明显;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201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的76.7%,在全国居第27位。农民收入不高,充分表明我省农业发展比较落后,发展水平较低。

 

  (三)对标扎实加强文化建设,陕西文化产业不强、企业数量偏少、文化制造业不足是短板

 

  一是文化企业数量偏少。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文化企业数量少,在全国占比偏低。2018年,我省共有文化企业法人单位1205个,居全国各省第15位,占全国的2%,低于GDP占全国比重0.7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5.3%、江苏的15.8%、山东的25.1%、浙江的25.8%;与西部地区省份相比,相当于四川的66.5%;与经济总量相近省份相比,相当于安徽的51.3%、江西的76.5%

 

  二是文化产业整体偏弱。虽然我省文化企业数量居全国第15位,但是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居第17位,文化企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居第19位。2018年,我省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3.8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002.49万元,居全国各省第21位,比文化企业数量少于我省465个的辽宁平均每个企业的营业收入低2006.97万元,仅相当于辽宁的77.7%;实现利润总额52.3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利润434.02万元,居第19位。充分表明,我省文化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盈利能力较差,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也不强。

 

  三是文化制造业发展滞后。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源于文化服务业的快速崛起和持续繁荣,文化制造业一直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同时我省文化制造业以印刷、包装、造纸和烟花爆竹生产为主,产业低端、层次低下,不仅利润微薄、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受市场波动和环境保护的影响很大,经营情况极不稳定。2018年末,全省文化制造企业共181个,其中印刷、包装、造纸企业101个,烟花爆竹生产企业8个,合计109个,占全部文化制造企业个数的比重超过60%。因此,我省文化制造业发展缓慢,占比低下,严重制约我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018年,我省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的营业利润和应缴增值税双双负增长,其中,营业利润下降9.6%,应缴增值税下降7.9%;从增加值占比看,我省文化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8.4%,比全国平均水平40.6%22.2个百分点。

 

  (四)对标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陕西居民收入不高、城乡收入差距偏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是短板

 

  一是陕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差距较大。201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19元,居全国第19位,相当于全国的8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13元,居第27位,相当于全国的72.7%。城乡居民收入位次与GDP居第15位相比,都比较靠后,2015-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平均分别增长6.5%7.5%,均低于GDP增长7.9%的水平,百姓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由于城镇收入与农村收入绝对量相差较大,导致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持续拉大。2018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33.7%,比城镇居民低22106元,差距由大到小在全国排第13位,比2012年拉大8122元,比全国差距大2527元。除此之外,2018年陕西贫困人口仍有83万人,居全国第8位,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

 

1577090025244082757.png

 

  二是教育投入仍然不足,社会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陕西属于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学校数量居全国第13位,占全国高校数量的3.5%,但整体教育经费投入仍然较低,居全国第18位,教育经费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3%,特别是中小学投入不足,小学师生比居全国第20位、初中居第23位。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不高。我省病床使用率为8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第15位。社会优抚水平仍有待提高。2017年我省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25.52张,居全国第19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5.4张。除此之外,老百姓对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仍有增无减,改善民生任重而道远。

 

  三是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环境改善任务艰巨。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在单位GDP能耗、能源产出率方面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省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居全国第23位,能源产出率居第19位。我省水资源紧缺,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22位,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空气质量有待改善。

 

  三、聚焦五个扎实,努力实现追赶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以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紧盯追赶超越目标,创新进取,砥砺奋进,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大事、实事。但是陕西仍未彻底改变欠发达省份境况,且进入2019年后,经济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农业农村发展仍然较为滞后,文化强省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保障和改善的民生任务仍然较重。下阶段,全省上下要聚焦“五个扎实”,以稳定经济增长为主要抓手,全面系统推进陕西实现更高质量的追赶超越。

 

  (一)以“稳增长”为抓手,努力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全党必须抓紧抓好的重大任务。对陕西来讲,加快发展仍是头等大事,抓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这个发展在新的阶段、新的起点上是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发展。

 

  一是要打造经济新的增长极,努力形成多点支撑格局。特别是要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强化产业布局前瞻性,结合现有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借助互联网、高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同时大力培育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努力减少陕西对能源资源产业依赖。

 

  二是要紧抓投资力度不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今年以来,我省投资出现大幅下滑,由上年增长10.4%逐月下滑至20191-8月的增长0.7%,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4%,呈现负增长态势。未来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前期投入。因此,要紧抓投资力度不减,特别是工业投资,引导资本向实体经济投资,系统推进全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三是要千方百计促进消费,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2015年开始,我国已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增长方式,我省目前仍是以投资主导型增长。消费增长的核心和潜力在居民消费,动力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关键在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同时要优化消费环境,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努力形成有能力买、有意愿买、能放心买的消费环境,以促消费增长来稳经济增长。

 

  (二)以发展新兴农业为抓手,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置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反复告诫全党同志“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一是创新经营体系,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我省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同时,重视挖掘潜力巨大的适度规模户,建立灵活、创新的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加强农业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技术、高投入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2019年以来,我省一产投资已处于下降态势,必须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智能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

 

  三是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要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时机,创新发展思路,激发市场对资源的优质分配作用,积极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农村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园直销等新的营销模式,进一步推进果业、奶山羊、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以培育文化企业为抓手,努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陕西厚重的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理论的诞生有着深长的意味。扎实加强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传承传统文化,更应该让人民感受到文化的创造和进步。

 

  一是加强项目策划,加大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产业的孕育、成长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我省要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依据陕西特色文化资源,加强项目策划,策划一批具有长远发展前景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力争用5-10年时间,将我省文化产业打造为全省支柱性产业。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创新体制机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扶持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利用好陕西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借助已经出名的陕西籍文化明星,借助其“虹吸效应”,扩大对其他文化资源的吸引力度。

 

  三是以文化制造业为突破口,补齐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制造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核心,是服务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文化制造业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短板,因此建议以发展文化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动我省文化强省建设。

 

  (四)以居民增收为抓手,努力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和水平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各项民生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是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大力促进居民增收。过去陕西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仍较偏低,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因此,下阶段,我省在努力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上面,特别是努力扭转“工资水平低,留不住高层次人才”的被动局面,形成人才聚集,经济发展,居民增收的良好的循环。

 

  二是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体现就是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针对关系老百姓切实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欠缺和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做好分类施策,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是创新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约束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必须扭转过去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腾笼换鸟,实现高效、集约、可持续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西部投资集团 © Copyright 201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6011219140号
地址:西安市高新路2号 西部国际广场34层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