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山河诗长安”何以“热辣滚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陕西观察

2024-03-25 | 责任编辑:admin | 浏览数:338 | 内容来源:本站编辑发布

这个春天,你可曾“遇见”西安?

在大唐不夜城万人同吟《将进酒》与“李白”隔空对诗的万丈豪情里,在大明宫元宵灯会“一片长安月,万里共清辉”的气象万千中,在长安城一眼万年的龙年初雪时,在大唐不夜城“云鬓花颜金步摇”的移步换景间……千年岁月的绵柔醇厚,灿烂文化的沁人肺腑,酿造出了一份独属于西安的“热辣滚烫”。

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为西安添了一把“火”。这份“热辣滚烫”,体现在西安各大景区的“人气爆表”上,也反映在陕西文旅市场全线飘红的消费数据中。

春节假期,西安曲江、南门、钟鼓楼、临潼等重点文旅聚集区接待游客1617.09万人次,同比增长47.22%。陕西共策划举办了1800余项1.1万余场次精彩纷呈的春节主题活动,陕西文旅赢得“满堂彩”,点亮龙年经济开门红。

星移斗转,时光千载,君且鉴今日长安!

“顶流”西安,成就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双向奔赴”。

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这个春天,透过西安这扇窗,人们看到了旅游消费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发力,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恢宏气魄,看到了热气腾腾、生机勃勃的中国经济,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对于陕西以及西安来说,当下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龙年春天这一份“热辣滚烫”,变成“长安三万里”的持久奔赴?如何让文化自信激发出更加火热、更有魅力的“西安顶流”?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脉 长相思,在长安

“总要来趟长安吧,远赴人间惊鸿宴,一睹大唐盛世颜!”

2月18日,湘妹子袁娜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配图是自己在大唐不夜城的汉服美照。

其实,袁娜的西安之旅并不“圆满”——热门景区的门票早就售罄,博物馆也已提前约满,因为游客太多,很多网友推荐的热门表演更是无缘得见……

可即便如此,袁娜还是笑着说:“我的‘相思病’终于好了!”

对于春节假期西安的爆火,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疑问:在明知来了就是“人看人”的情况下,依然有千万个“袁娜”,带着家人,带上行李,跨越山海奔赴西安,这种近乎执拗的热切,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如果将时间轴拉远一些,将视野扩大一点,答案便清晰可见。

长相思,在长安。

一千多年前,当李白写下这句诗时,他不会想到,在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对长安的相思,深深镌刻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骨血中。

这份相思,跨越千年。

秦川人家的炊烟,是怎样的袅袅?异域清冽的酒香,是怎样的醉人?西市胡姬的紫罗裙,又是何等妖娆?诗韵风华满长安,从历史遗迹到文化底蕴,自带“氛围感”的西安为慕名而来的每位游客编织了一场绚烂绮丽的盛世大唐梦。西安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人们提起它,忆的是兢兢黄帝、穆穆周礼,是赫赫秦制、泱泱汉风,是煌煌唐韵、锦绣中华,感受到的是“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和豪迈慷慨。来西安,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旅游,而是一次赴约,解一份流淌在血脉里的“千年相思”。

这份相思,绵延不息。

时光宛若一条柔软的丝线,隔着千年岁月的风尘,隔着遥远的山河与旧梦,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牢牢牵系在一起。长安从来不是李白一个人的长安,也不是独属于盛唐的长安,它是中国的长安,是世界的长安,是人类文明史上光照千秋的长安。从这个意义上讲,再没有一座城,能像西安这般,让人心驰神往。人们对西安的一次次奔赴,是对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却仍熠熠生辉的灿烂文明的奔赴,是对镌刻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的奔赴。

“为了这一眼,盼了一整年。”看完元宵灯会,被涌动的人潮“推”着走下城墙台阶的青岛游客陆文萱,还在频频回头,意犹未尽。

“李白吟诗,盛唐再现,没有哪个中国人,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陆文萱说,“决定来西安,不是我动了,是我的DNA动了。”

这份相思,也不只在西安。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已在每个中国人,甚至海外游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唐诗宋词里发芽,在博物馆里长大,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名胜古迹里开花,也将会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结果。

创新 李白斗酒诗百篇

和李白一同吟诗,做梦呢?

还真是一场“梦”!

这个春天,数以亿计的海内外观众在《山河诗长安》节目里,看到了这样的盛景——在AR技术的加持下,李白驾鹤重回长安,与今人饮酒对诗。曾经繁荣的长安与如今昌盛的西安在光影中交叠,跨越千载的东方美学通过艺术创作和科技手段被具象化,让人在一瞬间梦回大唐。

过去,提到西安,人们想到的,是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城,是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等沧桑的古迹,是“生冷伧倔”的“老陕”。

如今,游客眼中的西安,是身着唐装汉服做个“唐潮人”、火树银花不夜天,是“问个路全是热心肠,恨不得把你领到地方”的热情市民,是“高颜值”“文艺范儿”,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城还是那座城,景还是那些景,是什么发生了改变?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在地域辽阔、文化绵长的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哪一个节目、哪一帧画面,应该天然被看见、被认可、被追捧。深度分析西安的“破圈密码”,我们发现两个字——创新。

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当中华文化链接上科技创新,那些尘封已久的繁华“年华”便重现于人们眼前,传统文化也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进一步滋养民族血脉里的精神与信仰。

我们看到,时空可穿越、历史可再现,产品呈现、创意无限。

从手机扫码就能与李白同框的“AI穿越”,到沉浸体验“长安十二时辰”的智慧互动,从博物馆里3D投影让文物“活起来”,到骊山下《长恨歌》舞剧让历史可触摸,从“云游城墙”时的身临其境,到数字化复原唐时乐舞的古今交错……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可以看到一片土地的目标与抱负。打开西安这本书,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古意,更能触摸到无处不在的新生。在西安,历史并不只是书写在纸页上,还与这座城一起,生机盎然、流光溢彩。

我们看到,文旅产业从内容到场景、从宣传到服务的不断突破与重塑。

传统文化传播,有共情,才会有共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当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借着新创意、新技术,在科技的托举下,氤氲升腾,变得可视、可闻、可感时,强烈的情感共鸣,唤醒了中国人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靠国风唐韵赓续千年的资源禀赋,靠秦人“居长安而迎四方客”的待客诚意,靠创意设计、科技应用和高端制造的跨界合作,西安用一场场文化与视听融合、匠心与科技共鸣的国潮盛宴,实实在在解了现代人对文化的那份“渴”。

当下,文旅行业早已进入创意时代,一片土地、一座城市,想被流量看见、被游客青睐,要靠接地气的创意和实打实的创新,并为二者寻找到巧妙的接榫点。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从ChatGPT的惊艳亮相,到前不久Sora的诞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无处不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遍。可以预见,科技创新与中华文化“牵手”碰撞所产生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决战紫禁之巅”的“不二法门”。

礼让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外地游客“一日看尽长安花”时,西安市民只能“闲敲棋子落灯花”。

为啥?

因为一封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春节就在眼前,我们的城市已经准备好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万分期待,‘C位’的您能够让更多的游客,感受到千年古都的现代文明!”

这些年,几乎每到重要节假日,西安市民都会收到这样一封倡导大家礼让游客的“家书”。

而让利于客、让路于客、让景于客,也早已成为西安市民的自觉。

“正月快过完了,外地游客都走了,我才出了趟‘远门’。”带着家人在大明宫看灯会的兰国峰,是住在莲湖区的“老西安”,他告诉记者,正月十五之前,和很多西安市民一样,自己的活动范围基本就限定在自家附近。

被问起“家里蹲”的感受,兰国峰大手一挥,笑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咱就该拿出主人家的姿态。政府让咱‘让客’‘让景’,没麻达!”

但是,这份礼让,也不只因为一封信。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使节往来、名流云集、商贾不绝……数千年来的熙攘繁华,让热情、包容、开放,成为西安这片土地最鲜明的性格,也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深谙待客之道。

从打开曾关闭了十几年的鼓楼门洞,到开通旅游专线、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从出台各式各样的文旅优惠“大礼包”,到对外地游客轻微交通违法“首违免罚”、免费开放停车场、提供应急救助服务……政府部门几乎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用风景之外的暖心服务,把游客“宠上天”。这种“花式宠爱”,让不少西安本地人直呼羡慕,说政府太“偏心”。

其实,这份“偏心”的达成,靠城,更靠人。

一片土地的吸引力,不仅镌刻于古老的建筑和文物中,也彰显在衣食住行的城市关怀上,更流淌在人与人的温情善意间。

从慷慨地在社交平台上分享游玩打卡攻略,到安然宅家把更多美景美食留给外地游客,再到热情引路、免费讲解、真诚帮忙……西安市民争相展现出“长安风度”,慰藉了人心,温暖了城市。

人们对一座城的热爱,说到底,是对城中人的青睐。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千年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连串璀璨如星辰的名字,造就了举世无双的长安。

千年后,无数热心热情、敦厚纯良的新时代秦人,汇聚成魅力无限的西安。

这片土地,正以另一种方式,续写着新的繁华与热闹。

“西安很好,西安人更好,希望以后有能力来西安定居!”甘肃游客谢婷婷在离开西安的当天,在一家面馆的留言墙上写下了心愿。

“流量”变“留量”,他乡成故乡,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西安,还发生在更多地方。

从“淄博烧烤”到“尔滨现象”,我们看到,越来越多游客的文旅消费需求,已经逐渐从对美食美景等“外在美”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体验,逐渐转变为对一座城市文化文明等“内在美”的沉浸式感受和深度探索。

从这个层面上看,各地想要把“泼天富贵”稳稳接住,既考验着发展文旅产业的决心诚意,也考验着从容“待客”的治理智慧,更考验着人文生态、综合底蕴的挖掘呈现。

“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如今,随着像西安、开封、洛阳、扬州等借助文旅新业态逐渐“醒”过来的古城越来越多,市民与游客、文化与旅游的“双向奔赴”,正成为文旅市场“热辣滚烫”的公开“秘籍”。

再忆长安。

忆城,也忆人。

传承 且向长安度一春

吟一声“大鹏一日同风起”,回一句“扶摇直上九万里”;念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诵一声“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个春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齐诵唐诗的场景,成为西安的新风景。

一字一句,咏山川湖海、草木花鸟;抑扬顿挫,叹人生起伏、悲欢离合。

每一声,都承载起千年后的今人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每一句,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代代传承。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浸染各地乡音的诗句,带着生命中那些最原始的触动,穿越时空,连接起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小时候一想到背诗就头疼,现在为了能和‘李白’对诗,挑灯夜读好几天。”从北京特意赶到西安见“李白”的游客赵庆民说,感谢西安让自己在一场晚会里,重新爱上了唐诗。

山河表里,文脉千年。

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从甲骨竹简到秦砖汉瓦,从诗文辞赋到水墨丹青……在历史的沉浮跌宕中,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早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基因中,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架构起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越来越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袤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经典“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更广地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开枝散叶,绵延勃发。

无数个清晨,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前都会排起长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急切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场与文物文明的“邂逅”。

“每每隔着一层玻璃,与这些或精妙或古朴的物件对视,都会忍不住惊叹古人的智慧,感慨此生有幸入华夏!”来自厦门的游客邬颐欢自称是个“文物谜”,陕西,她已是第3次拜访。

有人说,想了解中国历史,先从陕西开始。

陕西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三秦大地上灿然可观的文物古迹、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佐证。

如何传承赓续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发扬光大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成为新时代陕西的必答题。

在陕西,深厚的历史底蕴正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从古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到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陶瓷遗址专题博物馆的铜川,从被称为“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到流淌着司马迁文脉的韩城,从有着4000多年历史石峁遗址的榆林,到见证过三国纵横捭阖的汉中……陕西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群众生活场景。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省文旅产业8条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7729.86亿元,全年接待省外游客1.09亿人次,同比增长271.94%。

在陕西,传统文化正在时代血脉里尽情舒展身姿。

在陕北,清涧道情、榆林小曲、陕北民歌等特色非遗轮番展演,一腔一调,传递古韵;在关中,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创意百出,文物文明,可触可感;在陕南,青木川镇、诸葛古镇等古城古镇拔节生长,唤醒历史,留住乡愁……

《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旅游总人次达到9亿人次,形成文化旅游万亿级产业板块。无数镶嵌在中华民族历史文明长河里的璀璨明珠,正被拂去尘埃,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精神穹顶上的星辰万里。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从文明古国到文化强国,最直观的体现,在于文化自信的回归、东方文明的重塑。

今日中国,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中华文明体系正在崛起,中国文化传统正在复兴。而这,正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所在。

“山河诗长安”的“热辣滚烫”,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当亿万人民自觉热爱传统文化并由衷自信,我们相信,这条民族复兴的精神纽带将永恒传续,而通向未来的文明密码,也正握在你我手中……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  
版权所有:西部投资集团 © Copyright 201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6011219140号
地址:西安市高新路2号 西部国际广场34层
技术支持:旭阳科技